一個希望可以打造食物跟土地報導的網站。的邀稿。

設定了一些提問,我叼叼絮絮的回答~

 

問:你在務農前從事的工作與所學背景?

我相信當農夫有心比所學重要,所以是素人進入,完全沒有任何的學經歷。在務農之前我學的是資訊管理,但在職場上,選擇一直都不是相關工作,也一直都是個沒有辨法安穩下來的人,腦袋總是想著這不是我要的工作,直到進入農業領域,才找到著力點,明白這才是我想要的生存方式。


問:你為何選擇務農?讓你做出務農的決定因素、條件是什麼?


我從2008年底開始考慮以農夫為職業,走到今年已經第二年了,當初的選擇的確是充滿傻勁:看了<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>,萌起對有機農業的憧 憬,並期望未來能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。當務之及就是自己學會耕種,並掌握食物來源,也可以讓家人朋友有健康便宜的無毒食物來選擇。有此想法是因為市面上有 機食物價格多為昂貴,彷彿有經濟條件才有權力享受健康,我不懂市場機制,也不懂訂價邏輯,我只有一個直覺的想法是,我希望窮人也能享有健康,像我這樣的窮人,身邊當然也聚攏著窮人,不該被市場機制給排擠掉。


另一個原因是我對開發為主的資本主義體制一直不滿;台灣政府對生態環境的漠視,優先順序明顯擺在工業開發之後,「民以食為天」這句話被拋在腦後,看看灣 寶、中科、大埔,直接剷除良田或不顧農地的水源,更別說美好的農村農地種出一間間「豪華農舍」,成了某些中產階級的渡假屋、滿足於自身退休後的享受,不僅 影響鄰田的日照光源、也嚴重造成水資源的污染問題。政府的錯誤政策讓我充滿怒氣,但也無可奈何,除非我更進入農業從己身做起,影響家人朋友的飲食觀念,集 結周遭信念一致的小農和老農,由民間發起一起改變政府的決策。



「結實壘壘而低下頭的稻穗」在阿美族裡就叫拔耐



問:你主要耕作的作物與環境條件?


我一開始就設定糧食作物,而且特別是稻子,而不是選擇花卉水果等高經濟作物,也不是葉菜類等短期作物,主要考量就是可以填飽肚子,這是我對「自給自足」生活想像的首要元素。


耕作面積則因應租賃到的田地而有變化,也由於剛起步,一開始沒有人際網絡可以擴大租田,同時也擔心自己初學照顧不來,所以第二年(今年)才擴增面積約約1甲2分地,在山景極為美麗的宜蘭員山大湖及內城。我非常喜歡宜蘭多水的特色,看著景色倒映的水田在旁邊發呆也是幸福!



稻穗開花

問:請談談你務農的農法?


答:我採用「生態友善」的農法,因為大自然的生態裡有其平衡機制和複雜的食物鍊系統,耕作是人為的,但是盡可能減少對土壞、環境的破壞,是我所謂「生態友 善」。因此我不使用「防治」作為,也不使用除草劑,道理很簡單,就是大自然中的生物孰好孰壞是一體兩面,對稻作而言的害蟲(如蚜蟲),卻是益蟲(如瓢蟲) 的食物來源,噴藥可能阻擋病蟲害發生,但連同益蟲一併排除了,不論是有機防治或化學農藥防治,總是破壞整體生態的平衡感;若不噴藥,蜻蜓、蜘蛛、瓢蟲、食 蚜蠅等益蟲紛紛回來了,生態平衡了,就不需要任何人為的防治。


另外,目前還找不到天敵的外來品種福壽螺,我採用徒手撈取。慣行農法會用化學藥劑「聚乙醛」,這個選項就不必多說;有機防治可用「苦茶粕」,但為達效果必須有一定用量,如此一來同時也會戕害田裡其他軟體生物,所以我不選擇使用,手撈最環保。


我認為生態的重要性優先於產量,所以即使稻株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折損,但無妨,我想這本該是合理的收成範圍。當然品種有特別挑選過,是農糧署評量食味值優良的「台中秈稻十號」,同時也是較不怕病蟲害的品種,生存競爭能力比較強。



田間的鳥窩

問:你如何找到支持你的消費者?


我希望親朋好友們能食用健康又便宜的食物,因此談到「產銷」嚴格說來應該要顛倒叫「銷→產」,因為要先考慮市場銷售才可能設定生產目標,不然自己吃也是吃 不完的!我從親友們的飲食習慣開始推廣,教大家開始認識吃糙米的好處,及炊煮糙米的小技巧以增加米食的風味。由於第一年的推廣,有固定訂戶,第二年我才敢 放膽增加三倍的耕作面積。


問:你務農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困難是什麼?


印象最深刻,也是讓我最膽顫心驚的經驗,是今年三月下旬,春分已經過了寒流還一波接一波,時令逼我不得不插秧,但氣溫過低,根系不夠強壯的秧苗約四分之一 數量在三天內紛紛衰敗,我焦慮得趕在一周內緊急人工補秧,當時又適逢祖母往生,要往返奔波台中宜蘭,所以不管是體力或情緒,都非常的考驗我!


事後我反思今年詭異的氣候現象,從春分未回春、驚蟄沒打雷下雨、清明時節卻炎熱無雨…冷、熱、雨不再是正常出場,我想這跟全球性的氣候變遷習習相關,連北 極的凍原帶逐漸融解,北極熊無處覓食…節氣大亂也就不難以想像了。我憂心的是:可以想見未來的農事會愈來愈考驗農夫們,因為不再可以預測,或舊經驗未必適用了!人們一步一步在面對發展主義及過度開發的後果。



手插秧很人性的不直

問:你的務農生活是否需要陪伴?例如,技術的、知識的、情感的、群體的陪伴?


我想,是人都會需要陪伴的!尤其我過往的工作經驗皆是有同事或團隊一起面對工作挑戰,這次務農則是我隻身跳進來,雖然當我以新手之姿進入農村,很幸運的有老農支援及提供技術協助,但此時此刻的確會希望有可以共同討論往前發展的工作夥伴。


問:農業、農村、務農生活,給你帶來最大的啓發和回饋?


我很感激我更靠近農村了,務農教我的事,比我拙劣的言語能表達的多太多,作物的生長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,也讓我「重新」連結跟食物生產的關聯性。


耕作過程中,我發現植物的生命力很強大,例如插秧的時候幼苗一時東倒西歪沒插好無所謂,不必戰戰競競,因為作物自己會挺直、長好,重點是孕育的土壤、涵養 的水質不能被破壞,自己就會長很好。就像年輕人回鄉不應該被特殊化對待,這是回歸「人跟土地的關係」的結合,我知道我在做的真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,只是 把自己種回土裡,跟有力量的植物學習強韌。


有些道理是進到場中才會懂得。


我以前不懂現在懂了,健康而安全的食物,是每個人都要重視和關心的事,可是為什麼以前會沒感覺?


原來現代化的社會,讓吃的食物(例如魯肉飯)跟生產過程(例如從稻田到超市販售的包裝米之間的繁複工序)之間形成一段遙遠又輾轉的距離,不純然是消費者與 生產者之間的距離,隨著食物的細緻化,人們吃進到口中的食物,往往渾然不知其五榖或原料是如何長成的。資本主義下,所有的生產過程被異化,導致人跟食物被 切割。而且,從前的我,不曾意識這有什麼不妥,我以前不懂現在懂了,很想呼喚大家重拾對食物與土地的連結與關注。



生手插秧格外有趣

問:你對台灣未來農業的想像?


福岡正信<一根稻草的革命>裡寫到:「我認為,『全民皆農』才是最理想的。讓全國的人都成為農民。…只要有1反土地,也可以在上面蓋房子,種植蔬菜和大米,養活五六口人的家庭。採用自然農作法,作為星期日的消遣,幹些地裏的農活,奠定生活的基礎,其他時間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情。這就是我的提議。…我認為,這是一條使國民輕鬆度日,把國家變成一片樂土的捷徑。現在的農業政策卻與此完全相反。他們的目標是效仿美國,減少務農人數,讓少數人種地。但是,這並不意味著效率的提高。」


上述言簡意賅就是我的想像,是很難達到,所以才會稱之為革命!
 

 

原文連結於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